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扩容至10000P 领跑国内 AI 发展
时间:2025-03-04 11:40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北京海淀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成功实现了扩容,智算能力突破了10000P。这一里程碑使得该不仅成为北京最大的超级高性能计算集群,更是中国领域内的领头羊。算力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本次扩容将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在万亿参数级通用基础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中更加高效。
此次扩展是自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于2023年9月15日启动建设后,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最初的3500P高性能算力集群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实现了翻倍增长。对于一般人而言,1P算力意味着每秒能进行10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达到10000P的算力,实际上相当于500万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联合计算能力。这种巨大的算力资源,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大模型训练推理、大数据分析、科学研究、教育、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为各界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基础。
依托这一强大的算力,海淀区已涌现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成为了通过该算力训练的成果之一。该模型具备对视频、图像和文本的统一理解与生成能力,其性能甚至超越了国内外主流开源模型,标志着海淀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海淀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大的集聚效应。根据最新的数据,海淀区内已聚集了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3家新型研发机构,还有超过1.23万名人工智能学者,占北京市总人数的80%以上。海淀区内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已达26家,相关企业总数超过1300家,实现了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技术体系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算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有效算力成为前沿技术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对此,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突破10000P的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通过顶层统一架构设计,实现了效率、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等多维度的突破。通过提升集群跨节点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幅提高了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效率。建设了全链路监测和故障自愈系统,能够提前预测判断硬件潜在故障,保障全年训练任务完成率超过99%。这样的创新设计使企业能够有效规避算力困境,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攻克。
在推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的建设过程中,海淀区还不断探索算力供给的新模式。例如,支持奇绩创坛建设全国首家弹性算力实验室,旨在帮助潜力科创企业快速进行大模型产品的训练和测试,加速创新验证与迭代,从而促进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探索,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展望未来,海淀区与京能集团将继续努力,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智算网络,并共建公共算力调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北京、内蒙古、河北、宁夏等地的算力资源,实现算力资源池的统一调度,促进资源的灵活互通。这种跨域的算力协调,旨在更有效地提升算力整体利用率,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加普惠、开放的算力服务。
海淀区还计划围绕10000P的智算基础,加速构建智算产业生态,并在区域内建设应用引导加速区,深化“一南一北”的AI生态圈建设,力争把海淀区打造成人工智能的全景赋能中心,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引领地位。
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的扩容不仅仅意味着算力的增强,更是推动智力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助力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崛起。随着该的不断完善,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成果涌现,为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