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召开 促政策创新与生态构建
时间:2025-02-28 09:3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国家层面及地方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各级纷纷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加速这一新兴领域的生态构建。2025年2月26日,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联合会举办了“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科技产业金融大会暨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联合会年会”,会议旨在汇聚行业力量,探讨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潜力。
会议得到了赛力斯、长安汽车及重庆建设工业等单位的支持,议程设计丰富多元,涵盖了百亿授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具身智能机器人专家委员会的揭牌仪式以及委员聘书的颁发等重要环节。这些举措不仅为重庆市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各方分享经验、探讨前景提供了良好。
近年来,重庆市在政策层面上持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2024年发布的《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机器人将在制造业、农业及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力争推动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同时,重庆市还出台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并启动了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重点聚焦技术攻关和场景开放等方向,体现出政策的前瞻性与针对性。
截至2024年,重庆市已拥有超过300家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产业整体发展呈现出高质量增长的态势。随着国家各地密集发布支持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地方在技术攻关、金融支持、拓展应用场景和制定地方标准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推动当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市、安徽省及山东省等地已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显示出国家对于推动机器人经济发展的共识。
从技术层面来看,各地政策普遍强调对核心部件的攻关,特别是传感器和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而在金融支持方面,多地设立了产业基金,以促进当地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深圳计划成立100亿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旨在为相关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拓展应用场景也是各地政策共同关注的重点,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机器人应用场景清单”,以推动市场需求与企业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制定地方标准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以加快标准化建设的进展。重庆市和深圳市等地已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进程。
目前,机器人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及上海等省市,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七成以上,与行业发展的地域特性相符。行业分析专家指出,伴随软硬件的科技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将会加速,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计划预计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而国内也有多家企业计划在此期间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期待迎来产业链层面的巨大机遇。
自从春晚中“扭秧歌机器人”走红以来,整个机器人板块的市场热度稳步攀升。数据显示,自2024年2月以来,相关个股平均涨幅已达到27.12%。其中,新时达等公司更是表现优异,涨幅已超50%。尤其是新时达,累计涨幅高达89.74%,其机器人产品涵盖多关节型、SCARA型及半导体机器人等多个品类,在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机构投资者对机器人工程相关企业如汇川技术和丰立智能等展开了密切关注,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机构调研,显示出市场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信心。汇川技术在调研中表示,将结合多个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整合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产业,力求为客户提供综合、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重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大会的举办,为推动地方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壮大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政策创新与生态构建的深入推进,未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定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