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会”上“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惊艳亮相,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时间:2025-02-27 15: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刚刚结束的成都“两会”上,不仅有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会,还有一位特殊的参展者——“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这款由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成为了会议外采访区的众多媒体焦点,其高科技的外形及其先进的功能,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天行者1号的亮相不仅是科技的展示,更是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次集中体现。据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及新经济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成都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将达成超过1000家的企业聚集,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增长率高达39%。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猛脚步,更显示出城市对未来科技产业的深刻规划。
在“两会”上,天行者1号的推出标志着“成都造”智能机器人正式迈向商业化的第一步。作为四川省首款商业化人形机器人,天行者1号充分体现了地方科技企业的努力与创新。具身科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这款机器人从最初的草图设计到实现自主行走,仅用了69天的时间,这种高效的研发速度离不开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天行者1号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了90%以上,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也彰显了成都在智能制造领域所取得的显著进展。
天行者1号的创新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自主搭建的数字仿真,通过模拟真实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步态规划、动力学模型及作业路径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反复推演和优化,确保了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高效稳定地运作。天行者1号还搭载了多模态传感器和纯视觉VSLAM空间感知系统,这为其实现实时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以及动态避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机器人在复杂工况下展现出优秀的自适应能力与精准作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本土已经有多款AI技术产品获得国家的认可。在最近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成都市又新增了3款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至此成都已有8款AI大模型获批。这表明,成都在人工智能技术、核心算法和应用场景的融合上,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尤其是AI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及场景构建等方面构成了“1+3+1”的产业体系。
区域发展的战略引导也为成都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成都市表示,将继续坚持“用户思维”,深化应用场景,以警务、养老和工厂等多个场景应用为首批试点示范,推动未解难题的技术攻关,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在未来的产业链构建中,市计划全面推进“应用场景+科研机构+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力图将成都打造成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地。
在这场以科技为核心的“两会”上,天行者1号不仅是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展示了成都在全球科技创新潮流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发展,天行者1号及其同类机器人产品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将助力成都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整个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