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创意交汇首次亮相北京
时间:2024-11-16 22:50
小编:小世评选
在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推动下,人工智能(AI)是否能像人类一样展现创造力,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让观众深入理解人机关系的发展,以及追溯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历史,自11月15日起,Creative Machine在北京泰康美术馆首次展出名为“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的展览。该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英国金匠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以及资深策展人周翊共同策划,邀约人工智能科学家,教授Frederic Fol Leymarie(弗雷德里克·福尔·莱马里)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家韩娅娟出任展览顾问,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Creative Machine这一展览自2014年在伦敦首展以来,先后在艾伦·图灵研究所、牛津大学等地展出,终于迈入中国。这是该展览的第一次中国亮相,也是北京地区首批大型有关创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艺术的展览之一。展览通过全球视角观察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的创作,选取了来自全球30位或团体的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
展览分为“历史”、“教育”和“当代”三个独立叙事单元,“历史”部分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的数字艺术先驱及其代表作。“当代”部分则汇聚了国际知名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的机器人艺术、互动AI及计算机视觉艺术,并通过大型投影和装置艺术展现当代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实践的前沿面貌。“教育”部分向未接触相关领域的观众提供了数字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技术介绍,还聚焦生成艺术和算法设计,面向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的观众提供深入内容。
展览中,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的互动作品《人类学习 1》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件作品通过机械臂根据摄像头观察到的现场观众进行画像,生动展现了机械与人类互动的创造力。同时,中国艺术家韩娅娟的VR游戏艺术体验作品《赛博江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观众可通过佩戴Apple Vision Pro设备,沉浸在互动环境中,探讨技术与艺术交融带来的新体验。还有梅莫·阿克滕(Memo Akten)和凯蒂·佩顿·霍夫斯塔特(Katie Peyton Hofstadter)的作品《超强光辉》,将人工智能与舞蹈及神经科学研究结合,让参与者在奇妙的虚拟世界中感受数字艺术的治愈力量。
在“历史”和“教育”单元中,展览展示了计算机艺术从萌芽到AI时代的完整演进史。当中包含数字艺术史的重要人物,如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约翰·惠特尼一世(John Whitney Sr)、计算机艺术之母维拉·莫尔纳(Vera Molnar)、分形几何的开创者贝努瓦·曼德勃罗(Benoit Mandel
ot)、首个艺术创作AI AARON的发明者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以及推动3D动画技术发展的克雷格·雷诺兹(Craig Reynolds)。通过回顾这些专家的创作历程和代表作品,展览意在启发观众重新思考数字艺术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
对于“人工智能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弗雷德里克·福尔·莱马里强调,创造力这一概念主要源自于人类。迄今为止,只有人类被认为拥有高度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概念和设计。AI作为一项源自人类社会创造力的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模拟,也在拓展创造性的边界。正如威廉·雷森所提到的,这一展览旨在创造一个易于接近的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进来,探索艺术与科技的无缝对接。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关于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度探讨与互动体验。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艺术创作将会迎来怎样的变革与可能,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可思考的话题。展览将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绝佳的,来理解和体验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