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硬件资讯 > 高校推行“智能+”理念 助力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促进教育改革】

高校推行“智能+”理念 助力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促进教育改革】

时间:2025-01-21 23:10

小编: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一前沿科技融入传统学科的教育与实践中,以促进学科的转型与升级。本月初,同济大学发布的《同济大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学科的转型和质量提升是其七大重点任务之一。类似的情况在南京大学等高校同样有所体现,南京大学在2025年工作重点中强调了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和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工智能为许多传统学科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尽管如此,围绕“智能+”专业的争议仍然存在。不少人认为,这些专业不过是“旧瓶装新酒”,并未真正实现实质性的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造升级的路径究竟效果如何呢?

以“智能+”理念为案例,它旨在为一些被认为是“天坑”的专业注入新活力。“天坑专业”通常指的是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不佳的领域,如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学等。近年来,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也被视为“天坑”之一。2024年末,一篇题为《比土木更惨的专业,985本硕月薪3000》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反映了建筑行业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选择通过引入智能建造专业来实现自我救赎。

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率先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智能建造专业,截至2024年2月,全国已有153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其中包括22所“双一流”高校。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智能建造领域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预计未来十年每年需要培养至少30万人。特别是同济大学的转型成果显著,其在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前瞻性思维为后来的院校带来了启示,并与其对“新工科”的重视密切相关。在2017年度,该校新增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7个与“新工科”相关,表明了其对未来教育方向的深刻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行业对技术进步的敏锐感知也促使高校在专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前列。当前,公众对智能建造与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有些困惑,例如:“智能建造与传统土木工程到底有何不同?”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两者有显著的差异。智能建造专业特别强调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语言和图像处理等课程内容,这为传统土木工程的学生开辟了新的技能培养维度。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已经强调了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新发展。从而,使我们观察到传统专业如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学等,也在进行相应的转型,逐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走出“天坑”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理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工科领域,它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农业和教育等多个学科。随着对数字化农业的需求加大,智慧农业、智慧林业等“新农科”专业的出现响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政策的支持推动了一批农林高校积极探索“新农科”的建设,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由此被视为“天坑”的传统专业并非无出路。其转型的成功与否,往往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息息相关。当前,无论是否属于“天坑”,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通过“智能+”理念积极探索传统学科转型之路。这不仅提升了这些专业的吸引力,还有助于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校推行“智能+”理念,既是对传统学科的创新创新实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动对接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理念,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将为教育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