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安卓手游下载、分享游戏攻略、电脑硬件资讯、数码科技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码科技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全面升级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全面升级

时间:2025-07-22 16:55

小编:小世评选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于今年3月联合颁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这一重要法律将于2025年6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尤其是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上,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金融服务、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技术的便利性也带来了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因此,《办法》的实施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及其相关数据的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办法》明确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并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社会责任。这一条款的引入,要求相关机构在实施人脸识别技术时,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的优势,更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需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这意味着,从事人脸识别的机构和公司,必须要在明确和合法的目的下进行人脸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并且应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操作。机构在收集人脸信息之前,需向个人充分告知信息处理的目的、方式及保存期限,以确保透明性和合规性。

在个人同意方面,《办法》强调必须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地获取个人的同意。这一点对于保护用户隐私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时,必须获得监护人的同意。这一系列规定将增强用户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了解和控制权,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这一技术的接受度。

针对人脸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办法》也做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在人脸信息的存储上,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取得个人同意外,信息只能存储在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传输。保存期限也应控制在实现处理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这些规定不仅保障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还有助于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办法》提出,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场合下,机构和个人应优先考虑使用其他非人脸识别的验证方式。如在能够实现相同目的或达到同等业务要求的情况下,不能仅依赖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这一点将减轻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选择的担忧,提高公众选择的多样性。

该法规指出,在公共场所设置人脸识别设备应合法合理,目的是为维护公共安全,且不得在私密空间内部设置此类设备,这一规定将加强对公共隐私空间的保护,有效防止滥用行为的发生。

在数据保护方面,《办法》要求人脸识别系统采取数据加密、安全审计、访问控制等多种保护措施,确保人脸信息的安全。同时,对于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的机构,需在30个工作日内向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以便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加大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情况的规范与监管力度。

违反《办法》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包括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追究。这一条款的确立,为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的违法行为打下了严厉的法律惩罚基础,形成了震慑作用。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为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供更为规范的法律框架,同时也为个人信息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和保障。2025年6月1日的到来,将标志着我国在确保国家安全与保护公民隐私之间找到了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

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企业和机构在推广和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保护个人信息,推动技术的发展与人权的保障齐头并进,让公众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更加安心与信任。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形成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新局面,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精品推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