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研究团队开发新型柔性听觉脑干植入装置,为重度听损患者带来希望
时间:2025-07-19 04:05
小编:小世评选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团队近期取得了重大的医学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柔性听觉脑干植入装置(ABI),这一技术的诞生为重度听损患者提供了新的复听渠道。该装置能够根据脑干的曲面精确贴合,以达到高分辨率的听力恢复效果,尤其对于那些因耳蜗神经严重受损而无法使用传统耳蜗植入装置的患者而言,意义非凡。
传统的听觉脑干植入设备一般为硬性结构,这种设计使得植入物不能有效地与脑组织紧密贴合。这种贴合度的不足,通常使得医生在进行手术时不得不禁用部分电极,以免引起术后并发症,如眩晕、面部抽搐等不良反应。因此,EPFL的研究人员在面对这一难题时,开始研发一种新的柔性薄膜ABI,以提高对患者的适应性。
新型ABI采用微米级铂金电极嵌入硅胶中,形成的电极阵列厚度仅为几毫米,能够为术后患者带来更高的舒适度和更少的并发症风险。研究小组负责人Stéphanie P. Lacour表示:“开发出真正贴合脑干环境的柔性植入装置,是为这些无法使用耳蜗植入装置的患者提供听力恢复的一项关键进展。”通过在猕猴实验中取得的成功,研究团队认为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潜力十分巨大,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精准的听力恢复体验。
传统的ABI一般是放置在耳蜗核的背侧表面,这个部位的半径仅为3毫米,形状复杂、曲线多样。由于硬性电极无法与脑组织形成良好的接触,往往会在二者之间产生空气间隙,导致电流扩散及非目标神经的刺激。相比之下,EPFL团队设计的超薄硅胶装置能够很容易地贴合于脑组织,显著提升了电流刺激的精确性,从而有望改善患者的听力恢复效果。
在此次研究中,项目的共同第一作者、EPFL的前博士研究生Emilie Revol提到,除了开发出可行的植入装置外另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如何通过动物行为反应验证其实际听觉感受。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她精心训练猕猴以完成听觉辨别任务,让猴子通过按压与释放杠杆的方式来回答连续音调是否相同或不同。该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报告,介绍了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双部位(脑干和皮层)可植入系统,旨在分析通过电刺激耳蜗核引发的听觉感知。
经过数月的实验和行为数据收集,研究人员证实,这种新型的柔性多通道ABI能够有效地区分相邻通道的刺激,展现出其在康复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过程中的巨大潜力。研究小组在报告中指出,现有的成果可以为那些无法实施耳蜗植入手术的重度听损患者开辟新的康复路径。
尽管这一技术前景广阔,想要实现其真正的商业化应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验证。Stéphanie P. Lacour提到,一个可行的立即行动方案是在人类的ABI手术中进行实时的术中测试,以不断验证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临床应用试验在不同的医院和医疗机构中展开,为医疗界提供数据支持,并推动该技术向更广泛的患者人群普及。
在全球医疗器械的发展背景下,柔性听觉脑干植入装置的研发不仅提升了听力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听力医学领域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有可能在未来改变数百万重度听损患者的命运,赋予他们重返健康、享受生活的希望。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突破,助力听力障碍患者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