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团队揭示压力与抑郁情绪的机制,为抑郁预防提供新靶点
时间:2025-07-02 06:25
小编:小世评选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胡海岚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压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4月24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上。通过深入探究压力如何影响大脑神经活动,研究团队为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压力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诱因之一,胡海岚教授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频繁的压力,尤其是长时间积累的压力,极易导致情绪问题。研究团队早前的研究显示,大脑外侧缰核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与抑郁样行为密切相关,但当时尚未明确这些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根本原因。因此,胡教授的团队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
研究发现,压力对大脑的影响并不会在压力解除后立即消失。就好比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水面虽然会起波纹,但波纹消退需要时间。团队通过实验观察到,压力的频繁激活像一个“压力电台”,导致其承载能力过重,最终促发抑郁情绪的出现。他们特别关注大脑中调节神经活动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发现了调控这些细胞的分子和受体。这些发现为未来的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通过实验,研究人员试图“关闭”外侧缰核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结果发现即便在高压力环境下,小鼠的情绪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抑郁状态。这一结果表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预防或治疗的新策略。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团队发现小鼠在压力状态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存在瞬时强烈释放与缓慢持续释放两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瞬时的强烈释放才能有效地“撼动”外侧缰核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为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研究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胡海岚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也进一步阐明了压力相关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这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抑郁情绪的管理和预防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还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浩新教授的团队的成果相互辉映,后者运用基因敲除及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铁死亡相关的关键靶点蛋白SLC7A11,揭示了与细胞酸碱稳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这两项研究展示了浙江大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持续创新与探索,已经连续在《细胞》《自然》《柳叶刀》等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整体来看,胡海岚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抑郁情绪机制提供了新的生物基础,也为压力管理及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深入,期待这些贡献能够转化为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更多人抵御抑郁情绪带来的伤害。科学界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