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长:人工智能是教育工具,教师需适应新技术
时间:2025-05-22 18:56
小编:小世评选
在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针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而不是威胁,呼吁教师与教育模式应积极适应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他的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为教育工作者们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
张平文提到,像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实际上旨在为人类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便利。尽管科技发展迅猛,但部分教师因未能及时适应新技术而产生误解,甚至对人工智能持反对态度。他指出:“作为教师,不能阻止学生接触新事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试图封闭或限制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与考核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张平文强调,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审视作业布置、考试形式等方面。他指出,过去的考核标准和教育方法可能不再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教学方法与评估标准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项目导向学习、如何将AI技术融入课堂讨论,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张平文还提到,AI工具并非万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其使用的合理性,避免对大模型工具的“过度使用”。他建议教师应具备利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有效控制学习时间的能力。
家长与教育者的角色变化
张平文以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为例,指出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而非简单的禁令。在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应当从限制转向引导,帮助学生在利用新技术时建立自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育者要意识到,强制禁止学生使用某些工具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他们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盲目使用。
继续坚守文科教育
在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中,张平文明确表示,武汉大学不会缩减文科教育,反而要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在他看来,文科与理工科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文科的学习与研究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政策与教育改革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教育部于去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协同合作,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小学的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今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新规定对此进行了细化,强调不同教育阶段应以适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
未来展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平文呼吁教育工作者们应当不断学习与成长,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通过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教育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分析问题,并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张平文的演讲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与方向。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当积极适应这场变革,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以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新挑战。